外用中醫藥的天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向下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Empty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帖子 由 熬 夜 補 寶 周二 三月 11, 2008 9:43 am

摘要 探讨祖国医学传统膏药治疗疾病的奥妙,使更多的人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医药以外作用于内治疗疾病的一些优势,发扬祖国医学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从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各种理论、实验研究、结论等方面进一步证明,膏药治疗的主要机理是通过局部皮肤的吸收而引起的穿透性杀菌消炎作用以及药物剌激病患区域和药效起幅射的放大效应,引起病患区与药效泛控,整合性作用后所产生的效果。结论:此疗法是一种治愈率高、无痛苦、简便易行、副作用少、价廉经济的外治法。它符合国际医学领域所积极提倡与推崇的第三给药途径。
关健词 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法

  任何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过敏性因子剌激作用于肌肤,只要有适当的强度和时间,并超越了机体的防御能力都可导致皮肤顽固性溃疡的形成。尽管现代医学科学及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对顽固性皮肤溃疡在医疗上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我们在多年临床治疗中,根据我国丰富的中医中药外治的经验和原理,在潜心研究家传膏药方药的基础上,以现代医学的观念和临床经验,我们熬制成新一代膏药。临床实践证明,该药针对性强,是治疗顽固性皮肤溃疡的好方法。它简便宜行,见效快,无痛苦,疗效可靠。为展现祖国医学外治法的独到之处,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顽固性皮肤溃疡临床中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作初步阐述。我们愿抛砖引玉,旨在使传统医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加完善和有所创新,并敬请同行斧正。
1 膏药的主要组成及制作方法和药效分析:


  1.1 膏药的组成范围:第一料:马钱子、皂角、丹参、大黄各30g,水蛭、乳香、没药、桃仁、黄连、黄柏各20g,红花10g,樟丹600g,芝麻油2000g。第二料:冰片、珍珠粉各5g,麝香、蟾酥(人乳侵)各2g,天花粉、老姜粉、川贝母、法半夏各10g,共研细粉。
  1.2 膏药的制作方法:将第一料药物全部投入芝麻油中浸泡72小时后,按传统熬膏药法将其熬制成膏药。去火毒,为保持药物的有效成份不被高温破坏和挥发,在制贴溶化膏药时,将第二料药粉投入后充分搅匀,按药贴大小和膏药量轻重制成规格不同的药贴,作避光避风处理后备用。
  1.3 膏药的药效分析:已形成的溃疡面,有湿热、痰饮与气滞血瘀共存,组织处于阴性营养反应状态,属正不能制邪阶段。用黄连、黄柏、大黄、蟾酥,以祛湿消炎为主,佐以水蛭、桃仁、皂角、丹参,活血行气破瘀。增加横纹肌的自律性舒缩以马钱子助其驱邪外出。使以辛温药物、麝香、老生姜粉,能去恶生新,助阳生阴长,亦能引血药、没药、红花入气分以生血行血,半夏能走能散,能燥能润,除湿化痰,发表开瘀,贝母、天花粉生肌排脓、消肿、散瘀结。冰片、乳香、没药缓急定痛。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束根固本、拨毒以外出、去腐生肌等功效,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


2 膏药敷贴患处的作用机理:
  2.1 膏药的穿透性杀菌作用:我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脂溶性膏药可通过角质细胞或间隙以及毛囊、皮肤腺和汗腺管而穿透入皮肤。并发现一般患者入院时,溃疡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表面分泌物呈脓性,有臭味,创面紫红、黑暗、苍白多见。有的甚至呈黑绿色,周围及基底部坚硬、无弹性、触痛明显。单纯皮肤顽固性溃疡用膏药敷贴后,在临床演变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治疗1周后,溃疡面已无臭味,坏死组织也脱落干净,脓性分泌物减少,水样分泌物显著增多,细菌培养常为阴性,局部颜色也有所改善。治疗2周后,溃疡面分泌物呈蛋清样,溃疡面及周围组织有一定弹性,创面有肉芽组织生长,颜色新鲜,触碰创面有出血现象。治疗3周后,分泌物减少,粘稠或有拉丝现象,肉眼见溃疡面周围毛细血管呈伪足状向中心辐射,周边日见疤痕性融合向中心推进,色泽红润,肌肤弹性好,触之柔韧。但在四肢、涉及肌腱甚至骨组织的深部组织溃疡,这一规律和治愈过程相应延长。

  2.2 膏药的热辐射导入作用:对周围肌肤弹性差、微循环破坏面积大、且较深的顽固性深部溃疡实践证明,局部皮温偏低,发生在四肢的溃疡面更为明显,一般偏低1~2℃左右。从提高病区的温度着手,我们要求敷贴病区的膏药溶化后的温度为40℃左右,敷贴病区的面积要超过本病区面积的2/3,有的甚至是本病区面积的5~8倍。敷贴后局部皮肤温度缓和地升高5~10℃左右,经30~50分钟后开始下降。为了让病区温度保持60分钟以上不致下降。在秋冬春季节采用热水袋局部增温法。60分钟后去离热源,温度又缓和地下降,这样在温差温和的上升与下降过程中,也起到了对病区微血管床的顺应性保护作用。我们认为敷贴后的病患部位,不是一个相对小的热面,而是一个比较大的透热区。因此,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细胞通透性增,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增强。利于细菌代谢产物和组织释放废物的消除,利于病患区的血液与正常血液的渗入。血液携带的氧、内分泌、维生素和其它一些重要营养物质可直接供应给组织细胞。根据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及血液渗透压之间的差递,还可调节组织与血管内的含水量,逐渐改善病患部体液的内环境,减少组织水肿,为建立有效的良性微循环提供了有利条件。

熬 夜 補 寶

帖子数 : 8
注册日期 : 08-03-11

返回页首 向下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Empty 回复: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帖子 由 熬 夜 補 寶 周二 三月 11, 2008 9:46 am

2.3 膏药的提脓与解毒作用:顽固性皮肤溃疡从词意上讲,是仅涉及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病变,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应决定病变期损伤的性质、范围和浓度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转归,有的看似在皮肤,实则直接涉及肌肉、筋膜、神经、血管等组织。如病情在某一阶段恶化,病菌突破机体的最大防御限度,就会破坏深部肌肉、韧带甚至骨组织,成为多组织损害的一种深部顽固性溃疡,导致皮肤与肌肉、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韧琏、肌肉与血管、神经、肌膜等慢性有菌性炎症的损害性相互粘连。也有沿肌腱、鞘膜、韧带滑延性损害到远处,使其液化坏死或变粗、变硬、变短`,弹性降低。以上两点,更给治疗上增加难度,病情的延绵,使机体形态慢慢发生改变,造成人体外观畸形、致残,这在临界床并不少见,它的危害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对顽固性皮肤溃疡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已从病理上分为:单纯慢性皮肤溃疡、显露顽固性深部组织溃疡和盲管性深部组织溃疡三种。这在膏药的临床应用上也更加合理化和系列化了。如根据患者体型胖瘦、溃汤面积大小、深浅及在病情机转上,准确无误地决定方药组成轻、重及方药组成范围。因此,在临床上我们非常重视辨证施治,有的放矢,更要有严格的用药质量和认真负责的换药技术。现代研究证明:膏药内的一些针对性药物成份,可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横纺肌,使肌肉不自主地舒缩,这种舒缩作用向着组织有利的方向进行着。如患部敷贴膏药后,临床表现为溃疡面中的大量脓性分泌物,会以机体特有的排异方式,被组织驱逐出体外。再如敷药后,大部分病患者诉述,膏药敷贴范围的组织有明显的跳动、波动、蚁爬、抽搐等感觉。再加上膏药的粘滞性、可塑性与皮肤和溃疡面紧密接触性的合为一体,即可产生负压吸引。在热的作用下,贴近病患部的膏药与贴近膏皮的膏药,因温差的关系,膏药与创面的分泌物形成导流层,把分泌物全吸进了膏药内,起到了溃疡面与分泌物成隔离的状态。在用药初期,溃疡面的脓性分泌物成倍增加,减弱了毒性物质对组织的破坏,有利地促进组织的排毒、解毒作用。以达到中医提脓拨脓,活血化瘀,引邪外出,推陈出新的目的。

  2.4 膏药调节患部的pH值作用:组织的微循环,是执行循环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其功能与否,对病患部内在平衡有巨大影响。尤其顽固显露性深部组织溃疡,病患部组织潜行性破坏大,组织易呈显酸性,因微循环障碍使组织内有酸性代谢产物积存。解决病患部的微循环障碍,促进溃疡组织的愈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膏药有调节病患区的pH值作用,不外乎上文中所述的3点:


  2.4.1 传统膏药以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病患部。它的穿透性杀菌作用,避免了细菌内、外毒素的继续产生和代谢产物在组织内的积存而对患部组织的破坏。
  2.4.2 它的热辐射作用可以使患部血流加速,并增加细胞的吞噬能力,同时带走细胞代谢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料,减轻了酸性物质的积存。
  2.4.3 它提脓拨毒的功效,慢慢缓解了分泌物对组织的损害。使病患组织的体液连续不断地得以更新。药物的这三大特点彻底打破了病患区恶性循环对组织所造成的进行性损害,所以它使机体真正起到了去邪不伤正的作用。事实上,所谓膏药调节病患部的pH值,是依靠了人体微妙的动态平衡,间接地调节了病患部的内在的代谢平衡,提高了病患部一防御和免疫能力,用机体的自疗机制,以达治愈本病的目的。所以说使用传统膏药调节了病患区的pH值呈中性反应。


3、验案举例:
  3.1 患者男,43岁。于1997年10月8日入本院。患者1975年5月中旬赤脚下田,不慎被尖锐物剌伤右脚后跟底部,伤口不日即疼痛化脓,脓肿自行破溃,久治不愈,且逐渐扩大加深。几年来到市级医院反复手术清创4次。后时愈时犯,创面流水不止,不见好转,失去治疗信心,自行在家处理至今已20余年。查:T37.7℃,右脚变形,呈马蹄状跛行。见右足底跟3cm×3cm×1cm的溃疡,深达骨膜,创面黑青,分泌物多,恶臭味,整脚肿胀,疼痛难忍。即常规用膏药敷贴患脚全面积达2/3。每日换药2次,2

熬 夜 補 寶

帖子数 : 8
注册日期 : 08-03-11

返回页首 向下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Empty 回复: 顽固性皮肤溃疡传统膏药外治机理初探

帖子 由 熬 夜 補 寶 周二 三月 11, 2008 9:47 am

周后创面有肉芽组织生长。6周后溃疡面全 部长平愈合。

  3.2 患者女,78岁。于1996年5月15日住本院。患依赖性糖尿病30余年。并发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眼底病,住某院,又并发右脚外踝皮肤溃疡。几家医院治疗无效,老人拒绝截肢。于半年后转入本院。查:T37.8℃,双足呈裹脚型改变,右足外侧跟部及外踝溃疡面积达12㎝×10㎝以上,部分跟腱、跟骨、外踝外露,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液化坏死。大量脓性分泌物外流,全脚红肿。院外细菌培养为洋葱头样假单胞细菌生长,经药敏试验无高敏药物可用。常规使用膏药敷贴患脚,初期每日换药3次,60天后局部坏死组织脱落,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120天后分泌物转为蛋清样,无臭味,为中期治疗,遂每天换药1次。后分泌物减少粘稠,溃疡缩小为2/3以上为后期治疗阶段,则每2天换药1次,患者在半年后治愈。

  以上为笔者对家传传统膏药,以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总结了传统膏药对本病能治愈的客观条件和规律,进一步开拓和确定了传统医疗在第三给药途径的地位。随着世界范围内第三给药途径的日趋发展,传统中医药以“外治为主”的治疗体系,能在现代科学的百花园里开出灿烂的花朵,需要众多的医疗炎黄子孙,坚心励志,共同培育,它独特的作用机制也会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全面深入的阐述和证实。相信它一定能在新时代和学科的背影下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熬 夜 補 寶

帖子数 : 8
注册日期 : 08-03-1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